桓兴科普|化疗后谨防肿瘤溶解综合征,你了解多少
什么是肿瘤溶解综合征?
肿瘤溶解综合症又叫溶瘤综合征(tumor lysis syndrome,TLS),它的发生是在化疗或其他治疗后,肿瘤细胞短时间大量凋亡和溶解,导致细胞内的一系列代谢产物大量释放入血,如释放出大量核酸、钾离子、磷离子等,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显著表现为“三高一低”:高血钾、高血磷、高尿酸和低血钙,严重可导致肾损伤、心律失常、抽搐,甚至危及生命。
常发生于哪几种肿瘤?
淋巴瘤
基特淋巴瘤和母细胞淋巴瘤最常见
血液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常见,其次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
实体瘤
小细胞肺癌、转移性乳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
化疗治疗中如何预防
一、早期识别高危患者
对于肿瘤负荷大、对化疗敏感的肿瘤患者,是肿瘤溶解综合征的高危人群,应详细评估,询问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医生可以识别这些高危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调整治疗方案
分阶段化疗:对于高危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分阶段化疗,逐步减少肿瘤负荷,避免一次性大量肿瘤细胞死亡。
联合其他治疗方法:使用低剂量化疗药物或联合使用放疗、靶向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也能有效降低肿瘤溶解综合征的风险。
密切监测与及时干预
监测电解质水平:定期监测血清钾、磷、钙和尿酸水平,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监测尿量与肾功能:密切监测24小时尿量以及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肾功能异常。
紧急处理:一旦出现高钾血症等严重电解质紊乱,应立即采取利尿、透析等紧急治疗措施。
水化与碱化尿液
充分水化:通过静脉补液或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足够的尿量,一般要求尿量维持在2000~3000ml/d,以促进尿酸、钾、磷等代谢产物的排泄。
碱化尿液:使用碳酸氢钠等药物使尿液pH值维持在6.5~7.5之间,有助于尿酸的溶解和排泄。但需注意避免过度碱化,以免导致钙盐沉积等并发症。
药物治疗
降尿酸药物: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可使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呤醇、拉布立酶或非布司他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尿酸生成或促进尿酸排泄来降低尿酸水平。
电解质管理药物:针对高钾血症、高磷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可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纠正,如葡萄糖酸钙、胰岛素加葡萄糖用于高钾血症的治疗,磷酸盐结合剂如氢氧化铝用于高磷血症的治疗。
其他预防措施
去除可能因素:在化疗和放疗之前,应去除引起肾功能不全的容量不足、高钙血症和泌尿系统梗阻等可能因素。
ICU监护:对于高度危险的患者,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在化疗前转入ICU进行密切监护和治疗。
综上所述
化疗后预防融瘤综合症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各项生化指标。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