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兴科普|息肉切除手术与术后护理:科学应对,守护健康
肠道息肉:
息肉作为消化道常见病变,虽多数为良性,但部分存在癌变风险,及时通过手术切除是预防疾病进展的关键。同时,术后科学护理对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以下为您详解息肉切除手术及护理要点。
○息肉切除手术:精准微创,安全高效○
目前临床多采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无需开腹,通过胃肠镜即可完成,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及位置,常用术式包括:
活检钳切除术
适用于直径<0.5cm的微小息肉,通过活检钳直接夹取并钳除,操作简单,创伤极小。
圈套器电切除术
针对直径0.5~2cm的有蒂或亚蒂息肉,用圈套器套住息肉根部后通电切除,同时可通过电凝止血,切除彻底。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
剥离术(ESD)
对于直径>2cm的扁平息肉或疑似癌变的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使黏膜抬起,再用特殊器械完整切除或剥离,兼顾治疗与病理诊断需求。
手术全程在高清内镜视野下进行,医生可精准操作,最大程度保护正常组织,术后患者通常2~3天即可恢复基本活动。
○术后护理:科学养护,促进康复○
术后护理需围绕创面愈合、预防出血和感染展开,具体措施如下:
饮食管理
术后1~2天:根据息肉大小及切除方式,遵医嘱禁食或进食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刺激创面。
术后3~7天: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粥、烂面条),避免辛辣、刺激、粗纤维及过烫食物,防止摩擦或刺激创面引起出血。
术后1周后:若无不适,可恢复软食,但仍需避免饮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1个月内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
活动与休息
术后24小时内:根据且切息肉的方式遵医嘱24小时内或3天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弯腰、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以防创面出血。
术后1周内: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避免跑步、搬重物等剧烈运动,1个月内不建议进行重体力劳动。
症状观察与处理
密切关注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黑便或鲜血便)、发热等症状。若出现轻微腹胀,可适当轻柔按摩腹部促进排气;若腹痛剧烈、便血量大或持续发热,需立即就医。
遵医嘱服用抑酸药、黏膜保护剂或止血药物,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换药物。
复查与随访
息肉切除后需定期复查胃肠镜,具体时间根据息肉性质、数量及切除情况而定(如单发良性息肉可1~2年复查一次,多发或癌前病变息肉需3~6个月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复发或新生息肉。
胃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胃肠息肉的安全有效方式,而术后科学护理是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若您或家人查出胃肠息肉,无需过度焦虑,及时就医并遵医嘱完成治疗与护理,即可有效降低健康风险。守护消化道健康,从重视息肉筛查与规范治疗开始。
(注:具体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需由专业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如有不适请及时联系主治医生。)
- 标签:
下一篇: 桓兴科普|胃肠镜检查:需要做哪些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