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兴科普|—立秋
立秋(2025年8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点。
《黄帝内经》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时天地之气开始由“生长”转向“收敛”,人体养生也应顺应这一变化规律。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系统阐述立秋时节的养生要点。
时令特点与人体影响
气候特征
立秋时节处于“三伏”末伏,呈现“暑湿未退,秋燥渐生”的特点。此时外环境具有:
昼夜温差增大(阳消阴长)
空气湿度下降(燥气当令)
日照强度减弱(阳气收敛)
对人体的影响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
秋气通于肺,立秋后最易出现:
呼吸系统:鼻干咽痒、咳嗽少痰(燥邪伤肺)
消化系统:便秘口干(津液耗伤)
情志方面:悲秋情绪(肺主忧)
皮肤问题:干燥脱屑(肺主皮毛)
中医养生五大原则
1. 起居调摄
作息调整:提倡"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建议21:30前入睡,6:00左右起床)
着装要领:践行"春捂秋冻"原则
但要注意:
体质虚弱者不宜过度受凉
重点保护大椎穴(颈后)、神阙穴(肚脐)等部位
2. 饮食养生
立秋饮食应遵循"少辛增酸,滋阴润燥"原则:
禁忌:
减少生姜、辣椒等辛散之物
(避免加重秋燥)
慎食瓜类("秋瓜坏肚",易伤脾胃阳气)
3. 运动导引
推荐选择收敛阳气的运动方式:
八段锦(重点练习"调理脾胃须单举")
慢跑(宜在清晨,微汗即止)
注意避免大汗淋漓("秋勿极汗")
4. 情志调养
秋季对应"悲"的情绪,建议:
多接触明亮色彩(如橙色、黄色)
练习书法、古琴等静心活动
登高望远疏导郁气(肺主宣发)
5. 穴位保健
建议重点按摩以下穴位:
列缺穴(腕横纹上1.5寸):宣肺止咳
鱼际穴(手掌赤白肉际处):清热利咽
足三里(膝盖下3寸):健脾和胃
每日每穴按摩3~5分钟,以酸胀为度
三类体质特别调养建议
1. 阴虚体质(易口干、失眠) 建议:
晨起空腹喝淡盐水(咸入肾)
食用石斛、麦冬等滋阴之品
忌熬夜(最伤阴液)
2. 气虚体质(易疲劳、感冒)建议:
勤练"六字诀"之"嘶"字诀,以滋养肺气,固本培元
切忌劳力过度,以免耗伤正气
3. 湿热体质(易长痘、口苦)建议:
常饮赤小豆薏米水,清甜去湿(切记勿加糖)
轻拍肘窝与腘窝,舒筋活络,祛湿排毒一身轻
减少肥甘厚味
中医科专家
王逊 主任医师
中医科知名专家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中晚期肿瘤以及中医药治疗各种癌前病变对孙桂芝教授扶正培本法为主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继承,遵从辨病在先,辨证为主,西为中用的临证思路,采用孙教授有效方药应用于临床,并有创新用药,常获奇效。对胃癌、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脑瘤等常见肿瘤,采用中医中药配合西医放化疗,对放化疗的减毒增效及抗转移防复发方面,探索出一系列有效的方剂方药,取得明显的疗效。
门诊出诊时间:每周五 上午
左明焕 主任医师
中医科知名专家
擅长: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研究。坚持综合治疗理念治疗肺癌、胃癌、肠癌、食管癌、胰腺癌、乳腺癌、妇科肿瘤、淋巴瘤及甲状腺结节、肺结节、乳腺结节、肠息肉等。扶正祛邪,调理体质,防止肿瘤复发转移。采用中医内外治法结合治疗手术及放化疗后胃肠功能紊乱、放射性皮炎、食管炎、骨髓抑制、口腔溃疡、手足综合征等。
门诊出诊时间:每周四 上午
周琴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知名专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各种结节病,以及肿瘤相关并发症如胃肠功能紊乱、癌性疼痛、放射性损伤、骨髓抑制等;擅长恶性肿瘤微创手术治疗(包括CT引导下各种实体肿瘤的经皮穿刺活检术、肿瘤冷热消融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肾造瘘等;DSA下肿瘤血管介入治疗如动脉灌注化疗、动脉栓塞治疗等)。
门诊出诊时间:每周三 下午
下一篇: 桓兴科普|肠造口术后家属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