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兴科普|消化道肿瘤科普:食管癌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20世纪我国每年新发食管癌病例中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预后较差。20世纪60年代起国家组织科研、医疗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林县(现林州市)食管癌高发地区进行了长期的综合防治措施,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食管癌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15.85人/10万人,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为:13.4 人/10万人。《2018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证实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自2012年起均呈下降态势。2024年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在权威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上发布的《2022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报告显示我国食管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 9.62 人/10万人,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为7.66 人/10万人 。这一公共卫生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功于生活条件改善、饮食习惯改变以及早筛早治技术的普及。是我国肿瘤综合防治成功的典范。现在早期食管癌患者接受治疗5年生存率达90%以上,因此,食管癌的早诊早治尤为重要。
1食管癌的高风险人群
1.河南、河北、山西等食管癌高发地区居民,尤其40岁以上男性患癌风险更高。如直系亲属有食管癌病史,患癌风险明显增加。
2.长期吸烟饮酒者,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尤其烈性白酒,导致食管癌发病率增加。经常食用过热、腌制、霉变食物,也会导致患癌风险增加。
3.巴雷特食管患者的食管黏膜细胞癌变率比普通人高20~30倍。反复发作的食管炎、溃疡等病变也会逐渐演变成癌症,必须定期复查。
2食管癌的主要症状
1.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吞咽粗硬食物时可能会有胸骨后烧灼、针刺样等不适感,症状时轻时重。
2.疾病中晚期常见吞咽困难,症状进行性加重,间断呕吐白色粘液,摄入不足导致消瘦。如有胸背部疼痛,提示病变可能侵及食管周围组织。
3.部分患者会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如有远处转移,可能出现相应的不适症状,比如侵及气管,可能会出现痰中带血、呼吸困难等症状。
3食管癌的主要病因
1. 过烫食物、狼吞虎咽导致食管黏膜损伤,长期反复损伤可能导致细胞癌变。腌制、霉变食物含有亚硝酸盐等癌物,长期食用风险增加。
2.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会直接刺激食管细胞,长期刺激导致癌变,饮酒会直接损伤食管黏膜,引发慢性炎症,为癌细胞生长创造条件,两者协同作用会大幅提高患癌风险。
3.微量元素缺失会导致各项疾病发生率的增加。锌、硒缺乏降低食管细胞抗氧化能力,对致癌物的防御能力下降导致肿瘤的发生。
4.反流性食管炎会导致巴雷特食管,质子泵抑制剂可有效控制反流,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4食管癌的防治
1.戒烟限酒。吸烟饮酒协同致癌作用,研究证实同时戒除烟酒者,食管癌风险降低幅度可达60%~70%,远高于单独戒除其中一种的效果。长期饮酒人群即使不能完全戒酒,也应控制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25克,女性<15克),避免饮用高度烈性酒,可显著降低黏膜损伤程度。
2.避免长期进食过热、腌制、霉变、高盐食物,多吃新鲜蔬果和全谷物,补充抗氧化营养素,比如:西兰花、柑橘、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E 和类胡萝卜素,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3.遗传因素约占食管癌发病风险的5%~10%,家族中有食管癌患者的人,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需重视预防筛查,筛查项目首选胃镜检查,其他检查项目包括:上消化道造影、CT等。
4.胃镜能直接观察食管黏膜变化,尤其40岁以上且有食管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每1~3年检查一次,及时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发现肿块或溃疡进行活检明确性质。病理为轻度细胞异常(异型增生),需每年复查;重度异常或巴雷特食管患者,建议3~6个月复查,由医生根据病变范围做出判断。
5.早期食管癌患者可行内镜下病变切除、手术切除,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也可以选择放疗等治疗手段。中晚期患者全身治疗为主,全身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获得手术、放疗的机会得以控制疾病,全身治疗包括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尤其免疫治疗在食管鳞癌展现出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 标签:
下一篇: 桓兴科普|有关胃癌您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