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抗癌的“隐形守护者”——记桓兴肿瘤医院2025年麻醉周
手术室里,无影灯下,外科医生手中的手术刀与肿瘤交锋时,总有另一群人无声地守在监护仪前——他们盯着跳动的波形,调整着药物的流速,在每一秒的沉默中为生命护航。2025年(3月24号至3月30号)麻醉周,桓兴肿瘤医院麻醉科将镜头对准这群“隐形守护者”,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生命至重,大医精诚”。
“麻醉医生的工作,从患者进手术室前就开始了” 清晨7点,麻醉医生已带着麻醉评估表走进病房。一位患胃癌的老人紧张地攥着床单问:“我心脏不好,能扛得住麻醉吗?”麻醉医生翻开老人的检查单,指着心电图轻声解释:“您的心功能评估过了,我们会用对心脏最‘温柔’的药,术中全程监测血压。”这样的对话,他每天要重复十几次。
在麻醉科手术室,这样的“术前10分钟”已成铁律——从评估化疗后血小板数值到测量患者颈围(预测气管插管难度),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生死。
术中:突发过敏,团队化险为夷
一位女性做卵巢肿瘤腹腔镜手术,麻醉用药后,她面部、颈部出现红斑,血压下降,心率变快。麻醉医生马上判断是药物过敏,迅速停用可能致敏药物,注射肾上腺素提升血压,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减轻过敏反应,调整通气保证氧气供应。在与手术医生默契配合下,患者情况很快稳定,手术顺利完成。
“这类过敏来势汹涌,但我们的日常演练让每一步都成了本能反应。”
术后:疼痛不应是“抗癌标配”
“疼得话按一下镇痛泵。”术后查房时,麻醉医生总会多叮嘱一句, 麻醉科已将术后镇痛列为“强制项”——每日早晚两次查房,根据患者状态调整用药。一位卵巢癌患者术后用“镇痛泵+神经阻滞”,第二天便下床活动。
“原来手术不可怕,可怕的是孤独地忍痛。”
麻醉评估表与疼痛评估量表
麻醉评估表:麻醉评估表(如ASA分级、术前评估表)在国际已成为常规流程,目前国内三级医院基本普及,通过ASA分级、气道评估等工具,能识别高风险患者(如合并心肺疾病),优化麻醉方案,提前发现禁忌症(如过敏史、凝血异常),降低术中意外(如低氧血症、循环衰竭),帮助手术室合理安排麻醉资源。
疼痛评估量表: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的理念广泛接受,NRS(数字评分法)、VAS(视觉模拟量表)等工具在术后疼痛、慢性疼痛管理中常规使用。通过此表能量化疼痛程度,指导镇痛药物选择(如阿片类与非甾体抗炎药的搭配),改善患者体验,避免疼痛被低估或过度用药(如老年痴呆患者沟通障碍时)。在肿瘤疼痛、围产期疼痛等场景中,促进医护、患者及家属的共识。
麻醉周的“非典型”科普
没有宏大的排场,只有细微的回应。麻醉周期间,医生们把复杂的麻醉流程拆解成“三句实话”:
1. “麻醉不是打一针,我们从头到尾照护着您。”
2. “疼了要说,忍痛会拖慢康复。”
3. “麻醉医生怕冷、怕疼、怕您不说真话。”
在手术室走廊的展板上,一封患者手写信被贴在中央:“谢谢你们在我最无助时握紧我的手,让我相信,抗癌路上从不孤独。”
麻醉周的结束,从不意味守护的终止。在那些看不见的角落,在监护仪的警报声里,在患者紧攥的掌心中,桓兴肿瘤医院麻醉科的医生们始终相信:无痛,是医学的温度;敬畏,是对生命最高的诚意。
- 标签:
- 麻醉科手术室